close


這一選址成為鄭州這座古老商都再度復興的契機。1906年,盧漢鐵路通車,鄭州成為車站。

1989年,鄭州北站成為我國鐵路首個綜合自動化編組站,也是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

談到火車司機的頭銜,徐宜發小心翼翼地將收藏在櫃子裡的機車駕駛證拿出來給記者看。機車駕駛證看上去和汽車駕駛證“長相”差不多,但上面的日期足以說明這本機車駕駛證的年限,最近一次發證日期是2000年1月1日。

如今,高鐵讓鄭州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鄭州不僅是隴海、京廣兩大鐵路大動脈的交會處,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正在逐步形成。“3小時經濟圈”覆蓋北京、西安、武漢、合肥、濟南等30多個城市。

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鄭州發展全面提速。

鄭州鐵路局每年換枕約5萬根,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更換26萬根軌枕,相當於全局5年的工作量,任務是何等艱巨!

兩條鐵路構築瞭中國鐵路史上第一個“黃金十字架”,鄭州一躍成為我國鐵路第一大樞紐。隨後,鄭州的發展一路猛進。

就這樣,徐宜發在蒸汽機車上幹瞭6年。不知道有多少年輕小夥兒吃不瞭苦半路改行,但他堅持下來瞭,並且登上火車司機的“寶座”。

徐宜發有一股犟勁兒,技術上從不服輸。列車進站停穩,他立即拿著工具鉆到車下,幾分鐘後,故障排除。他們又駕駛列車用兩組4臺電機把車安全拉到三門峽西站。

“中原之星”動車組

20世紀90年代,多個鐵路局的動車組相繼亮相,成為業內熱點。歷史進入千禧之年,鄭州鐵路局與科研部門和生產廠傢聯合研制開發動力分散型“中原之星”動車組,2001年9月21日在株洲電力機車工廠竣工落成。

過李傢寨、駛出雞公山、爬上武勝關,終於到瞭坡頂開始轉入下坡。從柳林到武勝關足足跑瞭40分鐘,他不知道向爐子裡投瞭多少煤,也不知道流瞭多少汗,“隻知道我的腰整整彎瞭40分鐘。車爬到坡頂,當副司機胡師傅接過我手中的鐵鍬換我的時候,我的腰都直不起來瞭。”

蒸汽機車“司爐”:那一夜,往爐子裡填瞭14噸煤

無獨有偶。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使鄭州在汴洛鐵路修建時也同樣受到青睞。1905年動工、1908年竣工的這條鐵路選擇以鄭州為中心,向東西延伸。

修復環線:為鐵路提速減壓

“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現代鄭州的崛起緣於鐵路的興建。改革開放40年鄭州的發展巨變,也離不開鐵路事業的快速發展與帶動。

2015年6月26日,鄭焦城鐵開通

■綜述

■逐汽車監控app

2002gps車隊管理平台年,鄭州鐵路東站成為全國最大的零擔貨物中轉站和亞歐大陸橋最大的集裝箱集散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內陸一類口岸。

決戰隴海線,3傢軌枕廠立下“軍令狀”,按日歷進度每天必須提供7000根軌枕。同時,組織5個工務段集中優勢兵力,投入“隴海大會戰”刻不容緩,分秒必爭。

徐宜發說,這種機車共有6臺牽引電機,分成3組安裝在車軸上。如果運行中其中一組發生故障,技術規程上允許“切除”一組,即關閉兩臺電機維持運行到目的地再做處理。當兩組電機也就是4臺電機故障不能工作,必須等待“救援”把車拉回機務段修理。

當時的旅客點名排隊購買乘坐“中原之星”的車票,列車定員548人的“中原之星”趟趟爆滿。2002年9月,“中原之星”擴編成14輛,載客能力翻瞭一番還多。




50年前,我國鐵路列車牽引動力全是蒸汽機車,所用的是20世紀30年代原蘇聯生產的“FD”型蒸汽機車。這種機型個子大、拉得多,一趟車下來少說也得“吃”上10多噸煤,遇到刮風下雨燒煤更多。徐宜發剛到車上,是名“司爐”,說白瞭就是往爐子裡填煤燒火。

徐宜發說,他在鐵路上一幹就是41年,在火車司機崗位上的時間也隻有10年零7個月,但他始終覺得“從事的工作還是和火車頭有著密切關系,開火車的本事時刻不能丟。”正因為如此,每次更換新機型,他都要認真學習技術資料,掌握其性能和原理。

帶動鄭州跑向發展新高地

2007年4月18日,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加入中國鐵路第6次大提速,鄭州至上海、漢口開行瞭時速200公裡和250公裡的動車組列車。鄭州至北京的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全程運行5小時40分,大大縮短瞭兩地間的時空距離。

2004年4月18日,中國鐵路全面實施第5次大提速戰略。鄭州鐵路局當時管轄的京廣、隴海、京九三大幹線,提速改造累計長達1707公裡,列車運行時間壓縮152分鐘。開行旅客列車增加23對,運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加試驗的司機楊東知道徐宜發也當過司機,立刻起身讓座。

2006年11月17日,3000多名勞動大軍上陣。一排排鋼軌被架空,現場氣氛異常熱烈。當年12月28日下午2點30分,“大會戰”告捷,3000多名勞動大軍頂風冒雪完成26萬根軌枕更換任務,列車通過趟趟安全正點。

8點31分,出站信號變為綠燈,發車條件已經具備,已坐進駕駛室的徐宜發緩緩向前推動操縱手柄,試驗列車啟動。

2004年6月22日鐵道部電報通知,安排8月天梭號電力機車在鄭州鐵路局做性能試驗,要求鄭州鐵路局做好試驗前的準備,確保試驗安全。

剛到江岸機務段那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們從信陽開車時將近晚上10點。信陽—廣水是上大坡區段,使用雙機牽引,拉3100多噸。司機王師傅對他說,前面就是柳林車站,出柳林一直到武勝關都是大上坡,要盯住燒,不然這車是過不去的。

東方泛起魚肚白,車到江岸機務段已是早晨7點多鐘,一算,那一夜他們倆燒瞭14噸煤。

由於坡道逐漸增大,車速越來越低,火車頭吃力地喘著汽,爐床在跳動。“我不顧滿臉的汗水,一直彎著腰不停地往爐子裡投煤,生怕燒不好火供不上汽。”

中原之星: 鄭州至武昌“網紅”列車趟趟爆滿

■瞻望

鄭州,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

“中原之星”在歷史長河中的時間是短暫的,它生命的價值是用自己的身軀鍛煉瞭一支專業隊伍。今天,“中原之星”固然已經遠離我們而去,它依然在人們的記憶裡閃亮。

按照內燃機車故障處理規則,他讓趙振強迅速到機械間“切除”故障電機,列車“帶病”維持運行。然而,列車剛過磁澗車站,又有一組電機燒損,“心裡一直在嘀咕,咋能躲過這一劫。”徐宜發說,這種機車是我國第一代內燃機車,質量很不穩定,幾乎每天都有車在路上“趴窩”,運行途中他也遇到過幾次險情,但都被排除瞭。

20世紀80年代鄭州火車站服務亭

2004年8月10日一大早,徐宜發他們來到鄭州車站。天梭號機車連掛著測試車整裝待發。“從外觀看,天梭號已改變瞭傳統模樣,頭部呈圓弧形,車體增加瞭一些新型的減震裝置,制動系統由閘瓦改為輪盤制動……”

1973年春天,徐宜發工作變動從武漢來到鄭州機務段,還是幹老本行“跑車”。第二年夏天,他們換用內燃機車牽引的旅客列車。

內燃機車司機:駕著第一代國產車“蹚路子”

他註視著面前各儀表的顯示狀況。運行前方的線路情況,通過攝像機傳輸到後面試驗測試車上,有線高音電話不斷傳遞著試驗信息……

9點10分,天梭號試驗列車以時速160公裡的速度通過許昌站,進入高速試驗區段,各種設備狀態良好,儀表顯示正常。“憑我的感覺天梭號機車運行平穩性能很好,時速180公裡運行中也感覺不出明顯晃動。”徐宜發說。

1976年深秋的一天,他和副司機趙振強駕駛的“東風3”型內燃0034號機車,牽引著9次特快列車從鄭州出發,一路駛過洛陽。突然,操縱臺上亮起瞭“接地”紅燈,他知道“攤上事兒瞭”,一組牽引電機短路瞭。

現代鄭州的崛起緣於鐵路的興建。

2001年11月18日,“中原之星”在鄭州至武昌間投入運營,淺藍色車體,紅色飄帶,奔馳在千裡鐵道線上,成為中原大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999年,鄭州火車站改建工程完工,該站成為我國第二大鐵路客運站。

長江後浪推前浪。到2006年5月,“中原之星”投入運營歷時5年多運行200多萬公裡,而後被新型列車所替代退出瞭人們的視線。

內容提要: “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現代鄭州的崛起緣於鐵路的興建。改革開放40年鄭州的發展巨變,也離不開鐵路事業的快速發展與帶動。“我經歷瞭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高鐵動車組時代,親歷瞭鐵路的6次大提速。”說起中國鐵路發展和鄭州與鐵路有關的事情,已退休近9年的鄭州鐵路局原局長徐宜發感慨萬千,“從火車頭的變化,我感受到中國鐵路發展的日新月異,看到‘復興號’動車組時速高達350公裡,一種發自肺腑的自豪感油然升起。”...

和諧號動車:

跑出鐵路線上的最高速

2006年底,我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進入“倒計時”,和諧號動車組開進鄭州局。“我第一次登上和諧號坐在駕駛室,仔細打量它的操縱系統,底氣十足地駕駛著和諧號。”徐宜發說,從那時起他經常找時間跟著“和諧號”上線“練兵”,並熟練掌握瞭和諧號動車組列車的駕駛技術。

鄭州鐵路局經歷瞭一次次技術改造,線路設備質量有瞭很大提高,局管內的隴海、京廣線部分區段運營時速已達200公裡和250公裡。第6次大提速確定許昌至小商橋間,運行時速為250公裡。

2007年4月4日全國鐵路第6次大提速在即,鐵路局安排用和諧號動車組在提速區段進行實戰演練。徐宜發又駕駛“和諧號”從鄭州站出發,一路按線路允許速度全速運行,200公裡、220公裡、240公裡、254公裡……火車跑出瞭既有線上的最高速。

電力機車時代:種好鐵道部交給的“試驗田”

“米”字形高鐵網:

1965年盛夏,16歲的徐宜發考入鄭州鐵路機車司機學校(現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校),學習蒸汽機車專業。1968年,他學成被分配到武漢江岸機務段。

如今,鄭州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正投身國傢中心城市的快速建設中。作為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高速公路、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鄭州是全國唯一擁有 “米”字形高鐵交通網絡的城市。

據2017年8月17日公開報道,從鄭州乘坐高鐵已直達24個省會城市,未來鄭州坐高鐵將直達更多城市。

鄭州開始從“四通”向“八達”發展,帶動河南從“九省通衢”邁向“九州通衢”。“四鐵聯運”不僅把航空港實驗區、鄭洛新自創區、河南自貿試驗區等多個國傢戰略連接起車隊管理系統|車隊管理系統推薦來,還大力推動瞭“一帶一路”建設,奠定鄭州成為亞歐通道上重要的節點城市。

“米”字形高鐵網建成後,從鄭州出發,半小時可到濮陽、1小時到濟南、2小時到太原、3小時到青島、4小時到重慶……高鐵時代,讓“一日千裡”變成現實,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將為河南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談起鄭州和鐵路發展的未來,徐宜發說:“鄭州的發展日新月異,建設國傢中心城市的目標必將實現。‘米’字形高鐵網的建成,也會為鄭州這個樞紐中心發揮更大的作用,使鄭州成為信息、科技、物流、人才的集聚中心和中西部發展的新高地,每一天都令人期待!”

■鐵路大提速的難忘記憶

徐宜發驕傲地說,雖然已進入高鐵時代,但人們不會忘記,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場長達10年之久、轟轟烈烈的鐵路6次大提速。徐宜發是6次大提速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現在回想起6次大提速中的點點滴滴,難忘又幸福。”

鄭州鐵路局經歷瞭鐵路大提速的全過程,4次大提速過後,鄭州車站每天接發列車的數量一次又一次刷新。

鐵道部確定,在第5次大提速中,經由鄭州往返於西安至北京西之間有6對客車不再經由鄭州,改由洛陽、月山、新鄉間運行。這樣一來,這6對客車一是要增加途中停點,增加旅行時間,還會影響煤炭運輸。

2003年12月15日,鄭州局向鐵道部建議恢復鄭州鐵路樞紐中心“西北環線”功能,讓6對客車走“西北環線”,既能保持其運行時間不變,又不影響煤炭運輸任務的完成。鐵道部同意並要求必須在2004年4月18日前拉通“西北環線”並投入使用。

鄭州“西北環線”是1964年建成的鐵路樞紐配套工程,連接京廣線的東雙橋站和隴海線的鐵路車站,全長5.1公裡。諸多因素的影響,“西北環線”建成50年沒有投入運營,大部分線路連路基都在風雨中化為烏有,而且還被周邊居民長期占用。

一周設計好施工圖紙後,便進入實戰階段。鋪鋼軌、卸道砟……徐宜發說,記得當時大年初一,施工現場還是一片繁忙景象。2004年3月2日,這條關系第5次大提速能否通客車的“西北環線”建成投入使用。

“我經歷瞭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高鐵動車組時代,親歷瞭鐵路的6次大提速。”說起中國鐵路發展和鄭州與鐵路有關的事情,已退休近9年的鄭州鐵路局原局長徐宜發感慨萬千,“從火車頭的變化,我感受到中國鐵路發展的日新月異,看到‘復興號’動車組時速高達350公裡,一種發自肺腑的自豪感油然升起。”

決戰“隴海”:42天更換26萬根軌枕

2006年春運結束後,鐵道部確定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實施第6次大提速。這次大提速的一大亮點,要開行時速200公裡以上的動車組列車,京廣線部分線路時速要達到250公裡。

鄭州鐵路局又是提速中的重頭戲。隴海線鄭州至張閣莊間215公裡線路和京廣線鄭州至小商橋間的部分區段,運行時速要達到200公裡和250公裡。

2006年6月18日,隴海線鄭州至徐州間電氣化改造工程完工,11月3日,鐵道部要求鄭州局在2007年1月10日前,必須將鄭州至張閣莊間215公裡線路上的26萬根水泥軌枕全部更換,確保第6次大提速順利實施。

解放後,鄭州火車站的運量和運能狀況無法滿足需求。1952年,毛澤東視察鄭州時指示,要把鄭州車站建成遠東最大、最完善的客運大站。從1955年開始,國傢進行為期30年的鄭州鐵路樞紐建設。

鄭州作為全國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空前強化,獲得瞭中國鐵路“心臟”的美譽。

1885年中法戰爭後,清政府著手修建盧漢鐵路(從盧溝橋經河南到漢口)。張之洞“擇黃河上遊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作橋以渡河”,橋址建議選在“邙山頭”。

改革開放40年之鐵路:鄭州見證中國鐵路發展“大提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fl579vh97 的頭像
    nfl579vh97

    智勝的預購清單

    nfl579vh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